牺樽一何古,我抱期幽客。
少恐消醍醐,满拟烘琥珀。
猿窥曾扑泻,鸟蹋经欹仄。
度度醒来看,皆如死生隔。
这牺樽多么古朴,我怀抱着它期待幽居的客人。 生怕它消尽了醇美的醍醐,总想将它注满如烘烤的琥珀。 猿猴曾偷看导致酒液泼洒,鸟儿踏过让它倾斜侧倒。 每次酒醒后看它,都仿佛隔着生死般遥远。
1. 牺樽:商周时期青铜酒器,多作牛形,属礼器 2. 醍醐灌顶:佛教用语,此处化用指美酒 3. 皮日休的咏物诗特点:托物言志,隐喻现实 4. 晚唐咏物诗风:由社会写实转向个人化表达 5. 酒器在唐诗中的文化象征:雅集、隐逸、超脱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 1. 器物层面:准确理解"牺樽"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2. 情感层面:把握诗人从珍视酒器到感悟生死的情绪递进 3. 时代背景:联系晚唐文人借酒避世的普遍心理 诗中"死生隔"是理解关键,既指醉醒状态之别,也隐喻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皮日休通过酒樽的物理变化(满空、正斜)象征人生无常,体现其"物微意不浅"的艺术追求。
全诗以古朴酒樽为意象,通过四组对比展现深层意蕴: 1. "牺樽"的古朴与诗人"幽客"之志相呼应,体现隐逸情怀; 2. "醍醐"与"琥珀"的味觉视觉对照,强化美酒意象; 3. 猿鸟的躁动与酒樽的静物状态形成动静对比; 4. 末句"死生隔"将日常饮酒提升至哲学高度,暗示醉醒之间的生命感悟。 皮日休善用日常物象承载深刻思考,此诗典型体现其"小中见大"的创作特点。
此诗为皮日休《酒中十咏》组诗之一,作于晚唐时期。诗人通过咏酒樽寄寓人生感慨,反映其隐逸思想和对现实的疏离感。晚唐社会动荡,皮日休多有批判时政之作,此诗在咏物中暗含对世事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