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霄路上歇征轮,胜地偷闲一日身。
不署前驱惊野鸟,唯将后乘载诗人。
岩边候吏云遮却,竹下朝衣露滴新。
更向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在通往朝廷的丹霄路上停下远行的车轮,偷闲一日来到这风景胜地放松身心。 不安排前导仪仗惊扰林间野鸟,只用后车载着同游的诗人。 山岩边迎接的官吏被云雾遮掩,竹林下朝服被露水沾湿焕然一新。 再向青山深处探问,或许还有隐居的草茅之臣。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双线结构,明写裴公游寺之闲适,暗含诗人对隐逸的向往;二是善用对比,“丹霄路”与“碧山”、“前驱”与“后乘”形成官隐意象的张力;三是炼字精准,“遮”“滴”二字活化云雾露水的动态。需注意尾联的弦外之音——在赞美裴公之余,皮日休以“草茅臣”自况,反映其仕隐矛盾的心理。
全诗以闲适笔调展开,首联以“歇征轮”“偷闲”点明暂离政务的轻松;颔联通过“不署前驱”“载诗人”的细节,凸显裴公的平易近人;颈联以“云遮吏”“露滴衣”的朦胧清新之景烘托山寺幽静;尾联“碧山深处问草茅”则暗含对隐逸的倾慕。语言清丽,意境超脱,展现了唐代士大夫的山水雅趣。
此诗作于唐代,皮日休陪同江西观察使裴休游览襄州延庆寺时所作。裴休为政清廉,喜与文人交游,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之趣和简朴的出游方式,既赞美裴公的雅致,也流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