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
骚人白芷伤心暗,狎客红筵夺眼明。
两地有期皆好用,不须空把洗溪声。
砚台如金丝蹙聚般精巧轻盈,微润的紫色玉石似要融化成英。 研墨如凤尾般细腻流畅,半勺寒泉似龙睛般清澈晶莹。 文人见白芷而黯然神伤,宴客在红席间夺目鲜明。 两地相约皆珍重此物,何须空听溪水洗涤之声。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1)多层次的空间构建,从砚台本身(金蹙、紫玉)到使用场景(研墨、盛水),再到人际空间(两地相隔);2)色彩对比鲜明,紫色砚台、白色芷草、红色筵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3)双重情感表达,既有对珍品的喜爱,又暗含对知音的珍重。诗人通过日常文房用具,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展现了唐末文人"小中见大"的创作特点。尾句"不须空把洗溪声"尤为精妙,既呼应前文"寒泉"意象,又以否定句式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诗以紫石砚为核心展开多重意象:首联以"金蹙""紫玉"突出砚台的材质名贵;颔联用"凤尾""龙睛"的生动比喻展现研墨过程之美;颈联通过"骚人"与"狎客"的对比,暗示文人雅士与世俗之徒的境界差异;尾联点明赠砚情谊,以"不须空把洗溪声"表达超脱尘俗之意。诗人将咏物、抒情、言志融为一体,展现了晚唐文人特有的精致审美与孤高情怀。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是皮日休赠予好友陆龟蒙(字鲁望)的酬答之作。二人同为唐末著名诗人,常以诗文唱和。当时皮日休获赠一方珍贵的紫石砚,特作此诗相赠,既赞美砚台之精美,又表达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通过对比"骚人"与"狎客"的不同心境,反映了乱世中文人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