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
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
皮日休 〔唐朝〕
病来无事草堂空,昼水休闻十二筒。
桂静似逢青眼客,松闲如见绿毛翁。
潮期暗动庭泉碧,梅信微侵地障红。
尽日枕书慵起得,被君犹自笑从公。
写水
写草
写梅
古诗译文
病中闲来无事,草堂更显空旷,白昼静卧,不再听闻十二时辰的报时筒声。桂树静谧,好似遇到青睐我的知己;松枝闲适,仿佛见到鹤发绿毛的仙翁。潮汐的周期暗中牵动庭院的泉水泛起碧波,梅雨的信息微微侵袭着地面的屏障染上浅红。整日倚靠着枕边书籍,慵懒不愿起身,连你这样悠闲的人都还在笑我忙于公务。
展开
知识点
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是唐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文多关注社会民生,但后期作品渐趋隐逸。诗中“青眼客”化用魏晋阮籍“青白眼”典故,阮籍见俗人以白眼,见知己则以青眼相待,后人常以“青眼”表示赏识或尊重。“绿毛翁”意象与道教文化及隐逸传统相关,常见于描写仙翁、长寿的诗文中。唐代计时工具多样,“十二筒”可能关联漏刻或更筒报时制度。此诗典型反映了唐代士人“中隐”思想,即于园林宅邸中寻求精神超越,而非完全遁入山林。
展开
古诗注解
首夏:
指初夏。
十二筒:
可能指用于计时或报时的十二根竹筒,代表十二时辰,此处意指日常琐碎事务或时间流逝的声音。
青眼客:
典故源于阮籍,以青眼表示喜爱、看重的人,此处喻指知己或理解自己的自然景物。
绿毛翁:
传说中得道仙人或长寿老者形象,常与松鹤等意象关联,象征超脱闲适。
潮期:
潮汐的周期,暗指自然规律的隐秘运行。
梅信:
梅雨季节来临的信息或征兆。
地障:
地面的遮蔽物,如苔藓、植被等,或指庭院地面的景观。
枕书:
以书为枕,形容闲居读书的慵懒状态。
被君:
可能指友人,或拟人化的自然之物(如被褥、松桂等),意为“连你也”。
从公:
处理公务,卷入官场事务。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通过初夏病居的细节,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闲适的向往。讲解时可重点分析几个层次:一是景物描写与心境融合,如“桂静”、“松闲”既是实景,又是诗人内心闲适的投射;二是对比手法,尾联“笑从公”与前面慵懒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主题;三是语言技巧,如“暗动”、“微侵”等词语精准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体现诗人观察力。整体上,诗作展现了皮日休从社会批判向个人内心世界转向的创作特点,是晚唐隐逸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细腻笔触描绘了病中初夏的幽静景致与诗人的闲适心境。首联以“病来无事”奠定全诗慵懒基调,“草堂空”与“休闻十二筒”凸显了与世隔绝的宁静。颔联巧妙拟人,桂如“青眼客”,松似“绿毛翁”,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格,既显亲近,又暗含超脱尘世之思。颈联转写自然微变,“潮期暗动”、“梅信微侵”,以动态细节反衬环境之静,色彩(碧、红)点染间透出初夏生机。尾联“枕书慵起”进一步强化闲散形象,而“被君犹自笑从公”则以幽默口吻自嘲曾身陷公务,与眼前逍遥形成对比,深化了隐居主题。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展现了皮日休晚期诗歌中常见的淡泊与哲思。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皮日休晚年隐居期间。皮日休历经唐末乱世,曾投身政治,后因对时局失望而选择退隐。诗题“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点明了创作时间(初夏)与心境(适然)。诗人病中静养,面对草堂周围清幽的水木景色,触发了对闲适生活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官场羁绊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
作者信息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古诗数量:
511
名句数量:
1726
作者其他古诗
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1万阅读
2
汴河怀古
1万阅读
3
初冬偶作
1万阅读
4
惠山听松庵
1万阅读
5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1万阅读
6
重题蔷薇
1万阅读
7
春夕酒醒
1万阅读
8
汴河怀古二首
1万阅读
9
咏蟹 /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1万阅读
10
习池晨起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