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山中许道士,此回归去复何如。
竹屏风扇抄遗事,柘步舆竿系隐书。
绛树实多分紫鹿,丹沙泉浅种红鱼。
东卿旄节看看至,静启茅斋慎扫除。
借问山中隐居的许道士,这次归去又将如何? 竹屏风上记录着往事,柘木手杖和竹竿上系着隐逸的书籍。 绛树上果实累累,分给紫鹿享用;丹砂泉中水浅,养着红色的鱼。 东卿的旌节即将到来,静静打开茅屋,小心打扫。
这首诗以隐逸为主题,通过描绘山中道士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唐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问答形式,增强了对话感和亲切感。前四句写隐士的日常生活,后四句写隐士迎接贵客的场景,形成对比,突出了隐士与世俗的联系。语言上,诗人善用意象,如“竹屏风扇”“柘步舆竿”等,生动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细节。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皮日休隐逸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开篇,借问山中许道士的归去之意,引出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诗中运用了大量道教意象,如绛树、紫鹿、丹沙泉、红鱼等,营造出一种仙气缭绕的隐逸氛围。后两句以东卿的到来和茅斋的打扫作结,暗示隐士生活虽闲适,但也需迎接尊贵的客人,展现了隐士与世俗的微妙联系。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此诗为唐代诗人皮日休赠予友人润卿的作品。润卿即将归隐雷平山,皮日休以诗相赠,表达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诗中描绘了山中隐士的闲适生活,充满了道教色彩和隐逸情怀,反映了唐代士人对隐逸文化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