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山下捕鱼郎,今向江南作渴羌。
无事只陪看藕样,有钱唯欲买湖光。
醉来浑忘移花处,病起空闻焙药香。
何事对君犹有愧,一篷冲雪返华阳。
曾在鹿门山下捕鱼的渔郎,如今漂泊江南如渴求清泉的羌人。 闲来只陪你赏看莲藕模样,有钱时只愿买下一片湖光。 醉后全然忘了移栽花木的地方,病中只闻到焙药的空香。 面对你时我为何仍有愧疚?只因曾冒雪乘船匆匆返回华阳。
1 鹿门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义 2 渴羌典故的文学化用 3 唐代文人焙药的风尚 4 皮日休"寒士诗"的创作特点 5 晚唐隐逸诗中的道教元素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1 意象对冲:前四句"渔郎/渴羌""藕样/湖光"形成贫与富、静与动的张力 2 感官叙事:通过视觉(藕样)、触觉(冲雪)、嗅觉(药香)构建多维意境 3 结构倒装:尾联"愧"字实为全诗情感枢纽,前六句皆为此铺垫 需要注意"焙药香"的细节描写,既反映唐代医药文化,又暗含诗人对生命短暂的焦虑,与后文"冲雪"的凛冽意象形成生死对照。
全诗以"渔郎-渴羌"的意象转换开篇,形成隐居理想与现实漂泊的强烈对比。中间两联通过"看藕样""买湖光""忘移花""闻药香"四个生活细节,白描中见深意: 1. "藕样"与"湖光"对仗,展现清贫中的雅趣 2. "醉忘"与"病闻"呼应,揭示借酒消愁的无奈 尾联"愧"字点睛,将隐逸未成的遗憾与风雪归途的孤寂融为一体,体现晚唐文人特有的苍凉美感。
此诗作于皮日休流寓江南时期(约880年)。时值黄巢起义前夕,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借赠友人润卿(南阳隐士)之机,以渔郎自比抒发困顿之情。诗中"冲雪返华阳"暗喻其曾试图归隐道教名山却未遂心愿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