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岚溪。
分明似对天台洞,应厌顽仙不肯迷。
绝壑只怜白羽傲,穷溪唯觉锦鳞痴。
更深尚有通樵处,或是秦人未可知。
高下不惊红翡翠,浅深还碍白蔷薇。
船头系个松根上,欲待逢仙不拟归。
鼓子花映照着白石岸,桃枝竹覆盖着青翠的山溪。 这景色分明像对着天台山的仙洞,怕是连神仙也厌倦了尘俗不愿沉迷。 深谷中只有白羽鸟高傲飞翔,穷溪里唯见锦鳞鱼痴游水底。 夜深时还有樵夫往来的小路,或许是秦时隐士的踪迹未可知。 高低错落不惊扰红翡翠鸟,溪水浅深还阻隔着白蔷薇。 船头系在松树根上,想要等待遇见仙人便不打算归去。
1. 虎丘寺:苏州名胜,始建于东晋,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2. 皮日休:晚唐诗人,与陆龟蒙并称"皮陆",诗风奇峭 3. 联章体:用多首同题诗作组成完整意境的表现形式 4. 天台桃源:汉明帝时刘阮遇仙典故的文学化用 5. 秦人意象:陶渊明《桃花源记》对后世隐逸文学的影响
此诗需注意三个艺术特色: 1. 空间转换:从白石岸(近)到翠岚溪(远),再到绝壑穷溪(深),最后收于松根系船(定点),形成立体景观 2. 色彩运用:白(花、羽、蔷薇)与红(翡翠)、翠(竹、溪)的交替出现,构成视觉韵律 3. 双关语义:"不肯迷"既写神仙难遇,又暗讽世人沉迷功利;"通樵处"既实指小路,又喻精神出路 诗中"应厌""唯觉""未可知"等不确定表述,体现了乱世文人矛盾心理。
全诗以三首绝句联章,构成山水长卷: 首章写岸花溪竹的明丽,用天台仙洞作比,反衬俗世难觅真隐; 次章以"白羽傲""锦鳞痴"的物态,寄托孤高自守的情怀,秦人樵径的联想深化桃源意象; 末章通过"红翡翠""白蔷薇"的色彩对照,展现自然和谐,松根系船的细节将求仙之志推向高潮。 皮日休善用冷僻意象(如鼓子花、桃枝竹)营造清奇意境,在晚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
此诗作于皮日休隐居苏州期间。虎丘寺为吴中名胜,诗人泛舟小溪时,借山水清幽之景抒发隐逸之志。晚唐社会动荡,皮日休屡试不第后选择"渔樵为侣"的生活,诗中"逢仙不归"的意象,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