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
务繁多簿籍,才短乏恩威。
共理乖天奖,分忧值岁饥。
遽蒙交郡印,安敢整朝衣。
作牧惭为政,思乡念式微。
傥容还故里,高卧掩柴扉。
两年来为百姓疾苦奔走求索,今春终于得以卸任归京。 政务繁重簿册堆积如山,才能浅薄难施恩威。 共同治理却违背天意嘉奖,分忧之时恰逢灾年饥荒。 突然受命执掌郡守印信,岂敢整肃朝服自诩功绩。 担任州牧惭愧政绩不佳,思乡情切叹仕途式微。 若容我回归故里,愿高卧柴门终老此生。
1.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诗中"受代归"反映唐代四年一任的官员任期制 2. 律诗对仗要求:颔联"务繁-才短"、颈联"共理-分忧"严格遵循平仄对仗 3. 《诗经》典故:"式微"出自《邶风·式微》,后世多用于表达衰微之意 4. 唐代隐逸文化:尾联柴扉意象承接陶渊明传统,体现仕隐矛盾 5. 职官术语:"郡印"指刺史职权,"朝衣"象征朝廷官员身份
这首诗需要分层解读:前四句为述职自省,中四句写仕途际遇,末四句抒怀归隐。艺术上运用了"反对"手法(如政绩自责与突然升迁的对比),"傥容"的假设语气强化了归隐渴望。教学中可重点分析: 1. 唐代文人的双重心态: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 2. 律诗中间两联的时空布局:颔联写政务现状,颈联写历史际遇 3. 典故的创造性使用:"式微"从原意的天色晚引申为仕途衰微 建议结合白居易《观刈麦》比较唐代官吏对民生疾苦的不同态度。
全诗以谦逊自省为基调,通过"才短""乖天奖"等自贬之词,展现唐代官吏的职业道德观。"遽蒙"句转折巧妙,突显仕途无常的感慨。尾联"高卧掩柴扉"化用陶渊明意象,将困顿仕途与理想隐逸形成强烈对比。对仗工整处如"共理-分忧""交郡印-整朝衣",体现律诗严谨技法,而"思乡念式微"更双关《诗经》典故,深化了精神困境的表达。
此诗作于唐代某地方官任满卸职之际。诗人回顾两年任期,自谦才能不足导致政绩平平,又逢灾年民生多艰,虽意外升迁却心怀愧疚。诗中流露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志,反映了唐代士人在仕隐矛盾中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