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
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
未知 〔唐朝〕
忆昔为儿逐我兄,曾抛竹马拜先生。
书斋已换当时主,诗壁空题故友名。
岂是争权留怨敌,可怜当路尽公卿。
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
写马
写人
写草
古诗译文
回忆起童年时追随我的兄长,曾抛下竹马去拜见先生(张祜)。如今书斋已经更换了主人,诗壁上徒然题写着故友的名字。哪里是因为争权夺利而留下怨恨的敌手,可叹的是当权者尽是些公卿贵族。柴门草屋无人探问,却还要向荒芜的田地征收赋税。
展开
知识点
1. 张祜:唐代诗人,以宫词和山水寺庙题咏著称,与杜牧、白居易等有交往,一生未仕。 2. 处士:古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3. 竹马:古代儿童的一种玩具,也代指纯真的童年友谊,如成语“青梅竹马”。 4. 诗壁:唐代文人常有在墙壁(寺院、驿亭、友人住所等)题诗的习惯,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文学传播方式。 5. 社会背景:中晚唐时期,党争激烈,藩镇割据,科举和仕进之途往往被权贵把持,许多有才学的寒士难以施展抱负。
展开
古诗注解
张祜处士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一生未仕,隐居以终,故称“处士”。
丹阳
:今江苏省丹阳市,为张祜的故乡。
竹马
: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代指童年。
书斋
:书房。
诗壁
:题写诗句的墙壁。
当路
:指执掌政权的人。
公卿
:原指三公九卿,泛指高官。
责地征
:征收土地税。“责”通“债”,引申为征收、索取。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从标题“过……故居”可知,这是一首纪行怀古诗,核心情感是“怀人”与“感世”。诗歌结构清晰,前两联侧重“怀人”,通过“忆昔”与“今日”的对比,渲染出浓厚的物是人非之悲。后两联侧重“感世”,由张祜个人的不幸引申出对普遍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评——“当路尽公卿”是人才受压的根本原因,“犹向荒田责地征”则揭示了民生疾苦,使诗歌的思想深度超越了一般性的个人感伤。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儿时与现状、故友深情与世态炎凉)、借景抒情(柴扉草屋、荒田)等手法,语言含蓄而有力,尾联尤其沉痛,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凭吊张祜故居,抒发了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世道不公的深沉感慨。首联以亲切的笔触回忆童年拜谒张祜的情景,奠定追思的基调。颔联写物是人非,书斋易主,诗壁空存其名,充满凄凉之感。颈联笔锋一转,由个人际遇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出张祜的落魄并非与人结怨,根源在于“当路尽公卿”的压抑人才的环境。尾联以故居的荒芜破败与仍不免“责地征”的残酷现实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知识分子悲惨命运和社会苛政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今昔对比强烈,怀人与讽世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者不详,题为《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当是诗人路过中唐著名诗人张祜在丹阳的旧居时所作。张祜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其故居在他去世后已然荒废。诗人睹物思人,由张祜的个人遭遇联想到当时贤才埋没、权贵当道的普遍社会现实,内心充满感慨与悲愤,于是写下了这首凭吊之作。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