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再次来到天台山寻访仙子玉真, 青苔与白石已化为尘土。 笙歌寂寥,深洞空荡无人, 云鹤飞散,旧日邻居再无踪影。 草木已非从前颜色, 烟霞也不似往昔春景。 唯有桃花流水依旧在此, 却不见当年劝酒的故人。
本诗以传说为壳,现实为核。首联实写重访,暗含期待;颔联用"冥寞""萧条"定下冷寂基调;颈联的否定句式强化失落感;尾联"桃花流水"用《桃花源记》典,既呼应刘阮传说中"胡麻饭"的桃源意象,又反衬"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永恒命题。诗人通过仙踪渺渺的描写,实际表达了对唐王朝盛世不再的隐忧,体现晚唐诗"曲终人不见"的典型审美。
全诗以"再到"开篇,奠定追忆基调。颔联"已成尘""绝旧邻"强化沧桑巨变,颈联"总非""不似"递进式否定往昔。尾联"依然在"与"不见"形成尖锐对比,突出核心意象"桃花流水"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诗人巧妙运用道教意象群(玉真、笙歌、云鹤),构建出缥缈仙境与破败现实的张力。
本诗取材于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传说。唐代诗人曹唐借此典故,抒发物是人非的怅惘。诗中通过天台仙境的今昔对比,暗喻人世无常,仙缘难再,隐含对盛唐逝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