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杨柳色,出关随故人。
轻烟覆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共伤春。
万里杨柳青翠如染,你出关时仍与故人相伴。 淡淡轻烟笼罩流水,落日余晖映照行路尘烟。 积攒的梦境里江湖浩渺,忆起家中兄弟生活贫寒。 徘徊在灞亭之上,相对无言共叹春光易逝。
1. 唐代送别诗常见意象体系:杨柳、关隘、流水、落日 2. 评事:大理寺属官,掌平决刑狱,从八品下 3. 方干诗风特点:属“晚唐体”,重炼字琢句而少用典 4. 地理概念:唐代“东归”多指离开长安往洛阳及以东地区 5.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空间转换(万里-江湖-灞亭)深化离愁
此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意象组合:将“杨柳”“轻烟”等柔美意象与“关”“尘”等苍劲意象并置,形成刚柔相济的意境 2. 时空转换:从眼前送别(首联)到想象旅途(颔联),再到追忆过往(颈联),最终回到送别现场(尾联) 3. 情感层次:表面写送别之情,深层蕴含仕途失意(“兄弟贫”暗喻自身落魄)、时光易逝(“伤春”)多重感慨 4. 语言锤炼:“覆”字精准表现烟水交融的动态,“积梦”创新搭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全诗以“万里杨柳”开篇,用宏阔空间反衬离情之深。颔联“轻烟覆流水,落日照行尘”工笔描绘送别场景,烟水朦胧与尘光交织,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颈联由实转虚,“积梦”与“忆家”对仗,揭示诗人长期漂泊的孤独与对亲人的牵挂。尾联“不语共伤春”以无声胜有声,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时代衰飒之气融为一体,体现方干“清润小巧”的诗风。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方干因科举失意长期隐居浙东。诗中送别友人东归时,借杨柳、落日等意象,既表达对友人旅途的关切,又融入自身江湖漂泊之感和对贫寒家境的愧疚,反映了晚唐士人普遍存在的仕隐矛盾与羁旅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