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穿凿,咫尺见津涯。
藓岸和纤草,松泉溅浅沙。
光含半床月,影入一枝花。
到此无醒日,当时有习家。
孩童嬉戏挖凿小池,方寸之间竟现渡口与岸涯。 苔藓覆岸缀细草,松间清泉溅起浅滩沙。 月光浸透半池如床榻,花枝倒影入水似描画。 沉醉此景忘却醒时,恍若当年习家雅舍风华。
1. 缩地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营造深远意境 2. 习家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后世常用以代指名士雅集 3. 晚唐体:追求精工细描与含蓄意境的诗歌流派 4. 对仗特征:颔联"藓岸"对"松泉",颈联"光含"对"影入"
这首诗的教学要点可分三个层次: 意象层:分析"苔藓/浅沙/月影"构成的清幽画面 技法层:学习"以小衬大"的空间表现手法 情感层:理解尾联"无醒日"背后既沉醉美景又暗含避世的双重意味 建议结合唐代园林文化,对比白居易《池上篇》等作品,体会唐人"壶中天地"的审美哲学。
全诗以"小"见大,五联四十字间完成三重意境跳跃: 首联以童趣破题,咫尺津涯化微观为宏阔; 中二联工笔描摹,藓岸松泉与月影花枝构成光影交响; 尾联用习家典故,将实景升华为精神桃源。 方干善用缩地术笔法,在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意趣,体现晚唐山水诗"小中见大"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方干应友人路支使之邀观赏其庭院小池。诗中通过孩童视角与隐士典故的融合,既展现唐代文人造园的风雅趣味,又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追求精神净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