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为众人重,始得众人师。
年到白头日,行如新戒时。
瓶添放鱼涧,窗迥袅猿枝。
此地堪终老,迷痴自不知。
标公禅师因德行高尚被众人敬重,才成为众人的师父。 即使年迈白头,言行仍如初受戒时般严谨。 瓶中清水流入放生鱼儿的山涧,窗外远望是猿猴攀援的树枝。 此地足以安度余生,而痴迷红尘的人却无法领悟。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 1. 人物塑造:通过"重师""持戒"突出标公的僧格魅力 2. 空间意象:"鱼涧""猿枝"构成修行者的精神道场 3. 哲学表达:末句以世俗"迷痴"反衬禅者觉悟 艺术上运用"瓶水""猿枝"等微小意象折射宏大禅理,体现唐代禅诗"即事见理"的典型手法。
全诗以"重师-持戒-环境-悟道"为脉络: 首联凸显标公以德服众的威望;颔联"白头如新戒"形成时空张力,强调修行者的恒心;颈联用"鱼涧""猿枝"构建动静相生的禅意空间;尾联"堪终老"与"迷痴不知"对比,点明超脱红尘的主旨。语言简净,意境空灵,体现晚唐禅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质。
此诗作于方干晚年隐居会稽期间。诗人与标公禅师交往密切,诗中通过描绘禅师超脱尘俗的修行生活,既表达对禅林境界的向往,也暗含自身对隐逸终老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