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方干访友宿寺的纪实与感怀之作。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从题目入手,明确时间(寒食)、事件(宿先天寺)、人物(无可上人),为理解全诗奠定基础。
其次,逐联分析诗歌内容。前两联重在写景,通过“桧下扉”、“石房苔”、“灯花动”、“雪霰来”等意象,勾勒出寒食夜寺庙内外清幽寒冷的环境,动静结合,富有画面感。后两联重在叙事抒情,“收棋”、“罢茗”是具体的活动,“想云梦”、“议天台”则是由活动引发的遐想,展现了诗人与僧友高雅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最后的“同忆”将两人的情感联结和共同经历点明,使诗歌的情感更为饱满深厚。
最后,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本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意境清远,在描绘寒食宿寺的特定场景中,融入了对友情的珍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往昔的怀念,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长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