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书怀呈友人

方干 〔唐朝〕

空为梁甫吟,谁竟是知音。

风雪生寒夜,乡园来旧心。

沧江孤棹迥,白阁一钟深。

君子久忘我,此怀甘自沈。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徒然地吟诵着《梁甫吟》,可谁才真正是我的知音呢?

风雪交加的寒冷夜晚,对故乡家园的思念牵动起往日的情怀。

在苍茫的江面上,一叶孤舟渐行渐远;白阁寺中,一声钟鸣深沉悠扬。

君子您许久没有想起我了,这份思念之情我甘愿独自深藏心底。

1. 方干:晚唐诗人,字雄飞,号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他为人质野,喜凌侮,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鉴湖。其诗多写羁旅之愁、山水隐逸之情,风格清润小巧。

2. 《梁甫吟》:原为乐府楚调曲名,传为诸葛亮所作的《梁甫吟》是一首挽歌,表达了对时政的感慨。后世诗人常借此诗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

3. 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4. 意象:诗中“风雪”“沧江”“孤棹”“白阁”“钟”等都是典型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

  • 梁甫吟:乐府古曲名,也指诸葛亮所作的《梁甫吟》,多表达感慨时事、怀才不遇之情。
  • 知音:指真正了解自己、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 乡园:故乡,家乡。
  • 旧心:往日的情怀、思绪。
  • 沧江:泛指江水,因江水呈青苍色,故称。
  • 孤棹:孤独的船,棹代指船。
  • :远,这里指船行渐远。
  • 白阁:指白阁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是唐代著名的寺院。
  • 钟深:钟声深沉,指钟声悠远。
  • 君子:对友人的尊称。
  • 甘自沈:甘愿自己深藏,沈通“沉”。

《暮冬书怀呈友人》是方干的一首代表作,通过对暮冬时节景物的描写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向友人倾诉了内心的情感。

开篇“空为梁甫吟,谁竟是知音”,诗人以吟诵《梁甫吟》却无知音相和,点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这是全诗的情感起点。在寒冷的冬夜,风雪交加,这样的环境更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在颔联中流露出对乡园的怀念。

颈联转而描绘外部景象,苍茫江面上的孤舟和白阁寺深沉的钟声,不仅展现了暮冬时节的孤寂氛围,也暗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最后,诗人提到友人许久未联系自己,而自己甘愿将这份情感深藏,这里面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一丝无奈和释然。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将写景、抒情、叙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文人的复杂心境。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其艺术之美,还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暮冬的景色之中,营造出孤寂、深沉的氛围。首联“空为梁甫吟,谁竟是知音”,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慨,奠定了全诗惆怅的基调。

颔联“风雪生寒夜,乡园来旧心”,描写了暮冬寒夜的风雪景象,自然地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景与情完美结合。

颈联“沧江孤棹迥,白阁一钟深”,以“沧江”“孤棹”“白阁”“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孤寂悠远的画面,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孤棹迥”暗示了诗人的漂泊状态,“一钟深”则增添了些许禅意和空灵之感。

尾联“君子久忘我,此怀甘自沈”,表面上是说友人许久未联系,自己甘愿将这份思念深藏,实则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和一丝失落,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方干是晚唐诗人,一生未仕,隐居在会稽鉴湖。他的诗歌多抒发怀才不遇、思乡念友之情。此诗题为“暮冬书怀呈友人”,可知作于暮冬时节,是诗人写给友人的作品,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当时诗人可能正处于孤独漂泊之中,面对暮冬的风雪景象,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和友人,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