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通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整体氛围。诗的题目是《僧院小泉井》,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是僧院里的一口小泉井。
首联“亦恐浅深同禹穴,兼云制度象污樽”,诗人展开联想,把泉井的深浅和禹穴联系起来,又说它的规制像污樽,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对这口泉井有了初步的印象,觉得它不一般,既有深度又很古朴。
接着看颔联“窥寻未见泉来路,缅想应穿石裂痕”,诗人说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泉水是从哪里来的,于是猜想它是穿过石头的裂痕流过来的。这里不仅写出了泉源的神秘,也让我们感受到泉水那种穿透岩石的力量。
颈联“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是对泉水的直接描写。“似冰”“可把”让我们能想象到泉水凝结成冰后的形态,“澄清如镜不曾昏”则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透明,就像镜子一样,不会变得浑浊。
最后是尾联“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泉水的无尘染,想到了自己的师父,说泉水可以和师父的本性源头相比。这里诗人是借赞美泉水的洁净,来赞美师父的高洁本性,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清净境界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泉井的外观、泉源的神秘、泉水的洁净,一直写到它所象征的高洁本性,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