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院小泉井

方干 〔唐朝〕

亦恐浅深同禹穴,兼云制度象污樽。

窥寻未见泉来路, 缅想应穿石裂痕。

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

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也曾猜想这口泉井的深浅或许如同禹穴一般,又说它的形制就像古代的污樽一样古朴。

探寻许久也没发现泉水的来处,遥想它大概是穿过石头的裂痕流淌而来。

泉水凝结的冰块碎片可以拿取,泉水清澈如镜,从不变得浑浊。

要知道这泉水到底洁净无染,它完全可以和我的师父的本性源头相比拟。

1. 方干:唐代晚期诗人,字雄飞,号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风格清润小巧,尤长于咏物。

2. 禹穴:有两种说法,一为夏禹的葬地,在会稽山;二为传说中禹藏书的地方。诗中此处用来形容泉井之深。

3. 污樽:亦作“污尊”,古代祭祀时以地为樽,或指简陋的酒器。这里体现了泉井的古朴。

4. 借物喻人:这首诗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泉井洁净无染的描写,来比喻僧人的高洁本性。

  • 禹穴: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这里形容泉井之深。
  • 污樽:古代一种简陋的酒器,这里指泉井的规制古朴。
  • 窥寻:探寻、察看。
  • 缅想:遥想、沉思。
  • 可把:可以拿取。
  • 不曾昏:不曾变得浑浊。
  • 无尘染:没有被尘世污染。
  • 吾师:我的师父,指僧人。
  • 性源:本性的源头,指清净的本性。

我们先来通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整体氛围。诗的题目是《僧院小泉井》,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是僧院里的一口小泉井。

首联“亦恐浅深同禹穴,兼云制度象污樽”,诗人展开联想,把泉井的深浅和禹穴联系起来,又说它的规制像污樽,这样的描写让我们对这口泉井有了初步的印象,觉得它不一般,既有深度又很古朴。

接着看颔联“窥寻未见泉来路,缅想应穿石裂痕”,诗人说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泉水是从哪里来的,于是猜想它是穿过石头的裂痕流过来的。这里不仅写出了泉源的神秘,也让我们感受到泉水那种穿透岩石的力量。

颈联“片段似冰犹可把,澄清如镜不曾昏”,是对泉水的直接描写。“似冰”“可把”让我们能想象到泉水凝结成冰后的形态,“澄清如镜不曾昏”则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透明,就像镜子一样,不会变得浑浊。

最后是尾联“欲知到底无尘染,堪与吾师比性源”,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泉水的无尘染,想到了自己的师父,说泉水可以和师父的本性源头相比。这里诗人是借赞美泉水的洁净,来赞美师父的高洁本性,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清净境界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泉井的外观、泉源的神秘、泉水的洁净,一直写到它所象征的高洁本性,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围绕僧院中的小泉井展开,构思巧妙,意境清幽。首联以禹穴比泉井之深,以污樽喻泉井规制之古朴,起笔便赋予泉井不凡的色彩。颔联写探寻泉源不得,猜想其穿石而来,既写出了泉井的神秘,又暗示了泉水的坚韧。颈联描绘泉水凝结的冰块可拿取,泉水清如明镜,生动地展现了泉水的洁净与清澈,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纯净的景象。尾联将泉水的无尘染与师父的性源相比,由物及人,升华了主题,既赞美了泉水的洁净,更颂扬了僧人的高洁本性,体现了诗人对清净脱俗境界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意,将泉井的特点与僧人的品性完美结合,耐人寻味。

方干是唐代诗人,一生未仕,隐居于会稽镜湖一带,常与僧人交往,其诗作多描写山水景物和隐逸生活。此诗题为《僧院小泉井》,可知是诗人在僧院见到一口小泉井后所作。从诗中对泉井洁净无染的赞美及与僧人本性相比拟来看,可能是诗人在与僧人交往过程中,有感于泉井的清净和僧人的高洁本性而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古诗数量:373名句数量: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