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坐卧见人寰,峭石垂藤不易攀。
晴卷风雷归故壑,夜和猿鸟锁寒山。
势横绿野苍茫外,影落平湖潋滟间。
师在西岩最高处,路寻之字见禅关。
在高耸的山寺中坐卧可俯瞰人间,陡峭的岩石与垂挂的藤蔓难以攀援。 晴日里风雷收敛归于深谷,夜晚猿鸟啼鸣笼罩着寒山。 山势横亘于绿野苍茫之外,倒影映在波光粼粼的平湖之间。 谦上人居住在西岩最高处,沿着蜿蜒的山路可寻见禅院山门。
本诗教学可重点把握:首联的俯视视角建立空间感,讲解"中天""峭石"的构图效果;分析颔联"晴夜"对比中的动静转换;解读颈联"势横""影落"的空间延展技法;探讨尾联"之字路"的象征意义。可结合王维《过香积寺》比较唐代山水诗的禅意表达,引导学生体会"锁寒山""见禅关"等意象中物我交融的意境。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线索,首联从高处俯瞰人间,突出山寺的孤高;颔联通过"晴夜"对比展现自然变幻;颈联以"绿野""平湖"拓展视野;尾联点出寻访主题。诗中"峭石垂藤""猿鸟锁寒山"等意象生动传神,而"影落平湖"的虚实相生手法更显意境空灵。方干以简练笔法勾勒出超脱尘世的禅境,体现唐代山水诗与禅宗思想的融合。
此诗作于唐代,方干游历应天寺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山寺的险峻环境与自然气象的变化,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唐代佛教兴盛,文人常与僧人交往,诗中"谦上人"即方干结交的高僧,末句暗示诗人寻访禅师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