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鸿宿处江村冷,独狖啼时海国阴。
不会残灯无一事,觉来犹有向隅心。
云中的鸿雁栖息在寒冷的江边村落,孤独的猿猴在昏暗的海滨啼叫。 不曾想残灯下本应无事,醒来时却仍怀有向隅而泣的孤寂之心。
诗人先以宏观视角描绘自然界的孤寂(鸿雁栖冷村、猿啼暗海滨),再转入微观的个人体验(灯下无事的假象与真实的向隅之心)。这种由外而内的情感递进,揭示了外在环境与内心苦闷的深度关联。尾句“犹有”二字尤为关键,暗示孤寂之心的挥之不去,深化了诗作的悲剧性内核。
全诗以冷寂的江村、阴郁的海国为背景,通过鸿雁与猿猴的意象叠加,强化了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后两句以“残灯”与“向隅心”形成反差,突显诗人即便在静止的深夜仍无法摆脱精神困境。语言凝练,意境苍凉,典型体现了晚唐诗歌的衰飒之美。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高蟾屡试不第,仕途困顿。诗中通过“云鸿”“独狖”等意象,结合“残灯”“向隅”的孤寂场景,折射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迷茫与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