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十口之家深陷沟壑般的困境,只靠我一人苦苦支撑; 半年漂泊千里之外,与家人音信断绝。 鬓发已如白雪,心如死灰般沉寂, 却依然在长安城中,做一个落第的失意之人。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四个七言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科举落第文人的悲惨境遇。首句"十口沟隍待一身"以夸张手法表现家庭困境;次句"半年千里绝音尘"写与家人隔绝的孤独;第三句"鬓毛如雪心如死"用强烈对比刻画身心俱疲的状态;末句点明身份——一个屡试不第的失意文人。艺术上,诗人善用对比(如"十口"与"一身"、"鬓毛如雪"与"心如死")和意象叠加("沟隍"、"千里"、"长安"等),在短短28字中浓缩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首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科举落第文人的悲惨境遇。前两句通过"十口沟隍"和"半年千里"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肩负家庭重担却远离家乡的困境;后两句"鬓毛如雪心如死"的自我描写,生动表现了长期失意带来的身心摧残。全诗情感沉痛,语言质朴,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度下众多寒门士子的共同命运,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诗创作于唐代,作者不详。唐代科举制度下,无数士子为求功名远赴长安应试,但录取率极低。诗人作为其中一员,经历了多次落第的打击,家境贫困,与家人分离,内心充满绝望。诗中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失意文人的普遍境遇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