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
野水不知何处去,游人却是等闲来。
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
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
哪家的红色楼阁在路边敞开着,翠竹轻轻拂拭着栏杆,墙壁上布满了青苔。
野外的流水不知流向何处,游客们却漫不经心地来到这里。
南山气势高耸,分开了红色的树林;北阙风势很大,隔开了紫色的苔藓。
可惜这登高临远的美好景色,到了五门处必须听着鼓声返回。
1. 章碣,唐代诗人,其诗作风格多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2. 古诗中常用“朱阁”“南山”“北阙”等意象,“朱阁”常代指华丽建筑,“南山”多为自然山水的代表,“北阙”常与朝廷相关。
3. 这首诗采用了律诗的格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体现了唐诗的格律特点。
4. 诗中的“鼓声”在古代具有报时、警示等作用,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城南偶题》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的唐诗。开篇通过对朱阁、翠竹、青苔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接着写野水和游人,赋予景色动态之美,也暗示了自然的随性和人的自在。
颈联将视角投向远方的南山和北阙,展现了更广阔的景象,山的气势与风的强劲形成对比,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最后,诗人由眼前的美好景色想到不得不返回,流露出对美景的珍惜和一丝无奈,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古代的建筑、生活习俗等,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描绘了城南的景色,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首联“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以问句起笔,引出道边的朱阁,翠竹拂栏、壁满青苔的景象,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颔联“野水不知何处去,游人却是等闲来”写野水悠悠、游人随意,动静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生机。颈联“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描绘了南山的气势和北阙的风势,视野开阔,色彩鲜明。尾联“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则由景生情,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惋惜之情,以及受时间或规矩所限不得不返回的无奈,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章碣是唐朝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较为动荡。《城南偶题》从诗题来看,是诗人在城南游览时偶然有所感触而作。当时诗人可能在京城城南游玩,看到眼前的景色,联想到自身处境或社会状况,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以及时光易逝、身不由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