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木送秋何草草,风波凝冷太星星。
银鞍公子魂俱断,玉弩将军涕自零。
茅洞白龙和雨看,荆溪黄鹄带霜听。
人间不见清凉事,犹向溪翁乞画屏。
苍茫云木匆匆送走秋光,寒风冷雨中星辰黯淡无光。
骑马的贵公子与征战将军,魂断神伤垂泪涕落纷纷。
华阳山人茅洞观白龙降雨,荆溪之上望黄鹄披霜独行。
人间已无清净自在之事,仍向溪翁乞求画屏中仙境。
本诗采用"起承转合"结构:首联"送秋"起笔定调苍凉,颔联承接权贵衰败之象,颈联转写隐士生活,尾联合句点明精神追求。诗中"乞画屏"的典故尤为精妙——画屏本为实物,此处却向溪翁乞求,暗示现实已无净土,唯有艺术想象中可寻慰藉,展现晚唐文人的精神困境。
全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云木""风波""白龙""黄鹄"等意象构建苍凉意境。首联"送秋草草"暗喻时光仓皇流逝,颔联用"银鞍""玉弩"典故展现权贵势力,颈联"茅洞观龙""荆溪听鹄"形成隐逸与尘世的强烈对比,尾联"乞画屏"以画中仙境寄托精神逃逸,全篇充满意象张力。
此诗创作于晚唐藩镇割据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高蟾目睹朝廷衰微、战乱频仍,借寄赠华阳山人之机,抒发对时局的忧虑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银鞍公子""玉弩将军"等军事意象,折射出当时藩镇势力对文人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