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持文柄得时贤,粉署清华次第迁。
昔岁策名皆健笔,今朝称职并同年。
各怀器业宁推让,俱上青霄肯后先。
何事老夫犹赋咏,欲将酬和永留传。
我侥幸执掌文坛选拔贤才,在清贵的官署中依次升迁。 往昔金榜题名者皆文笔雄健,如今同僚称职且同年登第。 各自胸怀才学岂会互相推让,共赴青云之路谁愿落后争先? 为何我这老者仍提笔赋诗,只为酬和佳作以求永世流传。
本诗以考官视角展现唐代文官选拔体系:首联"谬持文柄"的自谦与"清华次第迁"的仕途描述,揭示科举制度运作;颔联通过时间对比,强调人才标准的延续性;颈联"宁推让/肯后先"的辩证表达,生动呈现士人竞争中的协作精神;尾联点明文学酬和的终极价值在于文化传承。全诗堪称了解唐代科举文化与文人交往的生动标本。
全诗采用对比结构:前两联展现科举精英的群体形象,"健笔""称职"凸显人才标准;后两联转写文人相竞又相惜的复杂心态。尾联"老夫"自称形成年龄反差,强化了文学传承的使命感。对仗工整处如"昔岁/今朝""宁推让/肯后先",体现律诗形式之美。
此诗作于唐代科举文化鼎盛时期,作者作为主考官回应举子王涣的赠诗。诗中反映唐代"同年"进士间特殊的仕途关系,以及士人通过诗文唱和建立声名的社会风尚。末句流露文人追求作品传世不朽的普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