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七十榜三年,建礼含香次第迁。
珠彩下连星错落,桂花曾对月婵娟。
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沈埋更倚天。
应念衔恩最深者,春来为寿拜尊前。
身着青衿的学子苦读七十年,科举上榜已过三年,在尚书省建礼门含香任职,仕途逐步升迁。
珠玉的光彩向下连接着错落的星辰,曾对着明月欣赏桂花的美好姿态。
玉石经过打磨雕琢大多能成为器物,宝剑从埋没之处拔出更能倚天而立。
应该记着蒙受恩泽最深的人,春天来临时会到您面前拜贺寿辰。
1. 青衿:古代学子的代称,源于《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后成为学子的标志性服饰代称。
2. 科举制度: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从而进入仕途,诗中“榜三年”即与科举上榜相关。
3. 古代官职:“侍郎”是唐朝中央政府中的重要官职,为尚书省各部的副长官;“建礼含香”涉及古代尚书省的官职及相关礼仪。
4. 诗歌意象:诗中运用了珠、星、桂花、月、玉、剑等意象,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常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剑常象征才能与抱负。
5. 比喻手法:颈联运用比喻,将人的成长与成才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上裴侍郎》是一首表达感恩与个人感悟的诗作。开篇从自身经历入手,讲述了多年苦读终科举上榜,而后在仕途上逐步升迁的过程,让读者了解到作者的人生轨迹。
接着,诗人描绘了珠彩连星、桂花对月的美好景象,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欣赏,更折射出作者在经历奋斗后对当下境遇的满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颈联是全诗的核心,以玉石需磨琢成器、宝剑经埋没更能倚天作比,深刻阐述了一个道理:人只有经过磨砺和考验,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才能。这既是作者对自身成长的总结,也可能是在向裴侍郎表明自己虽经磨砺但仍有才干。
最后,诗人直接抒发对裴侍郎的感恩之情,并表明会在春天前来拜贺寿辰,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主旨更加鲜明。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个人经历的叙述,又有深刻的哲理感悟,同时还饱含着对恩人的敬意与感激。
全诗语言典雅,情感真挚。首联叙述自身经历,“青衿七十榜三年”展现了求学的艰辛与科举成功后的历程,“建礼含香次第迁”则点明了仕途的顺利,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颔联“珠彩下连星错落,桂花曾对月婵娟”以珠彩、星辰、桂花、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既可能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含着对自身境遇的欣慰与对美好前程的期许。
颈联“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沈埋更倚天”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经过磨砺才能成才比作玉石经过雕琢成为器物,将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比作宝剑从埋没中拔出而光芒万丈,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尾联“应念衔恩最深者,春来为寿拜尊前”直接点出主旨,表达了对裴侍郎的感恩之情,以及在寿辰之际前来拜贺的诚意,情感恳切。
由于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题《上裴侍郎》可知,这是一首献给裴姓侍郎的诗。结合诗句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科举出身、在仕途上有所升迁的官员,此诗或许是在裴侍郎寿辰之际所作,以表达对裴侍郎的感恩之情以及自身的仕途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