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
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
郏鄏城高耸的城门仿佛倚靠着天际,九重宫阙的遗迹至今依然可见。 要知道道德的约束并非门锁能比,一旦封闭便是万年的沉寂。
全诗采用"景象-哲理"的双层结构。首联实写城门巍峨与皇权遗迹,通过"尚依然"暗示历史延续性。颔联转入虚写,以"门锁"为喻体,指出政权稳固的关键在于道德感召力而非武力封锁。时空意象的强烈对比("倚天"与"万年")强化了历史沧桑感,体现唐代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
前两句以"倚天""九重"的壮阔意象展现都城威严,后两句突转哲理思考。通过"门锁"与"道德"的对比,揭示治国根本在于开放包容的德政。末句"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形成历史纵深与警世意味。
此诗作于唐代,具体作者不详。定鼎门为洛阳城南正门,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天下,周成王"定鼎郏鄏"奠定东都。诗人借古喻今,通过城门意象反思政权兴衰与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