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前年在灞陵的春日里与你分别,如今我们却在天涯各处躲避战乱。 不要在这酒杯前吝惜沉醉,毕竟你我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
1. 灞陵折柳:唐代长安送别习俗 2. 避秦典故的双重含义 3. 韦庄"流离诗"的创作特点 4. 晚唐战乱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时空跳跃:用"前年""今日"构建今昔对比框架 ② 意象隐喻:"避秦"既指战乱又暗含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③ 情感递进:从叙事到抒情,末句"异乡人"点明题旨 需要注意"沈醉"并非消极,而是乱世中难得的共情时刻,体现诗人对人性温暖的珍视。
全诗以今昔对比开篇,"灞陵春"与"天涯"形成强烈空间反差。后两句以劝酒为引,道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慨叹。语言平实而情感浓烈,通过"避秦""异乡"等意象,将个人离愁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体现晚唐文人典型的乱世情怀。
此诗作于唐末黄巢起义期间(约880年),韦庄为避战乱辗转江南。诗中"避秦"暗指动荡时局,"异乡人"反映诗人与李秀才同为流落他乡的境遇,充满乱世飘零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