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平畴五字劳,昼归乡去锦为袍。
大鹏出海翎犹湿,骏马辞天气正豪。
九子旧山增秀绝,二南新格变风骚。
由来稽古符公道,平地丹梯甲乙高。
一场科举考试在广阔天地间耗尽了五字诗的心血,白天归乡时身着锦绣官袍。
大鹏刚出海时羽翼还带着湿气,骏马辞别天际时气势正豪。
故乡九子山因你更添秀美绝伦,你的新诗风改变了《诗经》以来的诗坛风貌。
自古以来考察古籍、钻研学问符合公道,如今你平步青云登上科举甲乙高第。
1. 科举制度:唐朝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士人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环节,及第者称为进士。
2. 杜荀鹤:晚唐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其诗语言通俗,多反映社会现实,有《唐风集》传世。
3. “二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4. 大鹏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人。
5. 甲乙科:唐朝科举考试将录取者分为甲乙等,甲等为优,是对考生成绩的等级划分。
这首《寄贺杜荀鹤及第》是一首祝贺友人科举成功的七言律诗。开篇直接点题,通过“五字劳”和“锦为袍”的对比,既写出了杜荀鹤备考的艰辛,又展现了及第后的荣耀,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科举成功的重大意义。中间两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联想,以“大鹏”“骏马”象征杜荀鹤的才华与豪情,又将个人成功与故乡、诗坛相联系,体现出其成就的广泛影响,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更饱满。尾联则从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入手,强调杜荀鹤的成功是“稽古符公道”的结果,既赞美了他的才学,也符合当时社会对科举的价值认同。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不仅是对个人成功的祝贺,也折射出唐朝科举文化的风貌,值得细细品味。
全诗洋溢着对杜荀鹤及第的热烈祝贺与由衷赞叹。首联紧扣“及第”,点出科举的艰辛与成功后的荣耀,“五字劳”写出应试的付出,“锦为袍”显露出及第的光彩。颔联以“大鹏出海”“骏马辞天”两个气势恢宏的意象,生动描绘出杜荀鹤登第后意气风发、前程远大的姿态,比喻贴切,充满力量。颈联从个人荣耀延伸到对故乡和诗坛的影响,故乡因他增辉,诗风因他革新,境界得以拓展。尾联回归科举的公正性,强调“稽古符公道”,既肯定了杜荀鹤的才学,也呼应了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普遍认知,收束有力。全诗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将祝贺之意与对人才的赞美完美融合。
此诗是唐朝人祝贺杜荀鹤科举及第所作。杜荀鹤是晚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屡试不第,历经多年努力后终于登第。科举制度在唐朝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及第意味着身份地位的巨大转变,是当时文人的重大荣耀。诗人作此诗,既是对杜荀鹤多年辛劳终获成功的祝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的重视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