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户开窗寝又兴,三更时节也如冰。
长闲便是忘机者,不出真如过夏僧。
环堵岂惭蜗作舍,布衣宁假鹤为翎。
蔷薇花尽薰风起,绿叶空随满架藤。
关上房门又推开窗,睡下却又兴起, 三更时分的凉意如同寒冰。 长久闲适便是忘却机心的人, 不出门真如避暑的僧人。 狭小的居所岂会惭愧蜗牛壳般简陋, 布衣麻衫何须借鹤羽装点门庭。 蔷薇花谢后暖风渐起, 空留绿叶爬满藤架随风飘零。
1. 结夏安居:佛教僧侣雨季闭门修行的制度 2. 蜗舍典故:出自《庄子·则阳》"蜗角之争" 3. 唐代隐逸诗的发展脉络 4. 晚唐诗歌的写实倾向 5. 薰风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时令特征
本诗教学要点: 1. 意象分析:重点解读"蜗舍""鹤翎""蔷薇"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情感把握:通过"岂惭""宁假"等虚词体会诗人傲骨 3. 比较阅读:可与王维《山居秋暝》对比,理解唐不同时期隐逸诗的差异 4. 写作手法:学习诗歌中时空转换的技巧(由夜半到初夏的跨度) 5. 文化探究:结合唐末历史,讨论知识分子隐居现象的社会根源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隐士生活: 首联通过"闭户开窗"的动作细节和"三更如冰"的感官体验,营造孤寂氛围; 颔联以僧侣自比,凸显超脱尘世之志; 颈联用蜗舍、布衣的质朴意象,彰显安贫乐道的情怀; 尾联借蔷薇花谢、绿藤满架的景物变迁,暗喻时光流逝而初心不改。 艺术上善用对比(闭户/开窗)、隐喻(鹤翎喻富贵),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诗人徐夤隐居期间。通过描写夏日闲居的生活片段,反映其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心境。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多选择隐逸,诗中"长闲""不出"等语,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典型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