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冰合尚来游,知命知时肯躁求。
词赋有名堪自负,春风落第不曾羞。
风尘色里凋双鬓,鼙鼓声中历几州。
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课夏更冥搜。
黄河冰封时仍敢来游历,深知天命与时运,不愿急躁强求。 词赋才华足以自傲,春风中落第也不觉羞耻。 在风尘奔波中双鬓渐白,战鼓声里辗转多个州郡。 十年间公卿早已直言受挫,何必再耗费夏日苦苦追寻。
本诗核心在"知命"与"不屈"的矛盾统一。前两联通过"冰河游历""落第不羞"塑造豁达形象,后两联笔锋转沉,"双鬓凋""历几州"具象化人生磨难。尾联"早言屈"与"何须"的转折,实为愤激之语。艺术上,诗人将黄河、春风等自然意象与鼙鼓、风尘等社会意象并置,形成时空张力。语言上,"堪""不曾""早""何须"等虚词强化情感层次,展现唐末文人特有的苍劲诗风。
全诗以"黄河冰合"起兴,展现逆境中的从容。颔联以"词赋自负"与"落第不羞"形成张力,凸显文人傲骨。颈联"风尘""鼙鼓"对仗,将个人衰老与时代苦难交织。尾联用"十载""何须"递进,完成从抗争到释然的精神蜕变。徐夤善用意象叠加(冰河/春风/鼙鼓),语言凝练而情感深沉,堪称晚唐述怀诗典范。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徐夤屡试不第后漂泊各地。诗中融合个人科举失意与时代动荡,反映晚唐士人在政治黑暗、战乱频发下的精神困境,既有对命运的豁达,亦含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