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
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
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
虽然倚仗关羽、张飞这样能敌万人的猛将,怎比得上用恩德信义来制定良好的谋划。
能够平分汉朝的天下,建立三分天下的功业,没有辜负荆州那未成年的孤儿(指刘禅)。
绿水之中有鱼,贤才已经得到;青青的桑树像车盖一样,吉祥的征兆早已显现。
君主幸好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建立国家为何要以蜀都为号呢。
1. 关羽、张飞: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与刘备结为兄弟,以勇猛忠诚闻名,是蜀汉政权建立的重要功臣。
2.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蜀汉是其中之一,由刘备建立。
3. 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一身份在他建立蜀汉政权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义。
4. 咏史诗: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以历史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吟咏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体裁。
这首诗开篇便将关羽、张飞的勇猛与恩德信义的重要性进行对比,指出仅靠武力不如以恩信谋划,体现了诗人对治理国家根本之道的深刻认识。颔联评价蜀汉能三分天下,不辜负前人托付,既肯定了蜀汉的功业,也暗含对其责任担当的认可。颈联以“绿水有鱼”“青桑如盖”等意象,描绘出一种贤才得用、吉祥昌盛的景象,可能是对蜀汉初期发展的赞美。尾联则提出疑问,君主既是中山靖王之后,为何建国要以“蜀都”为号,暗含对蜀汉未能以恢复汉室为最终目标的惋惜,引人深思。全诗语言凝练,借古抒怀,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影射,耐人寻味。
徐夤是唐朝诗人,这首诗是他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咏叹。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蜀汉作为其中的重要政权,其兴衰成败一直为后人所关注。徐夤通过对蜀汉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感慨。当时唐朝社会可能也面临着一些类似的政治、社会问题,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