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持多用绣为囊,双日交加两鬓霜。
金匣掠平花翡翠,绿窗裁破锦鸳鸯。
初栽连理枝犹短,误绾同心带不长。
欲制缊袍先把看,质非纨绮愧铦铓。
珍贵的剪刀常被绣花囊包裹收藏, 双刃如日月交辉却染上两鬓风霜。 金匣中磨砺出翡翠般的锋利, 绿窗下剪破锦绣鸳鸯的成双。 初裁连理枝尚显青涩短小, 误束同心带终究难抵时光。 欲制粗布衣先试锋芒, 自知非华服料愧对寒光。
1. 晚唐咏物诗的特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2. "连理枝""同心带"的典故出自《长恨歌》 3. 缊袍典出《论语·子罕》,象征安贫乐道 4. 诗中包含"工具异化"的早期哲学思考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表层是剪刀的形态与功能描写; 中层通过"误绾""愧铦铓"等词暗示人才被世俗束缚的困境; 深层则体现诗人对"器与道"关系的思考。 徐夤作为唐末清流诗人,常借日常器物批判奢靡世风, 此诗与其《咏钱》《咏笔》等作品构成完整的讽喻系列。
全诗采用"以物喻世"的手法: 前四句通过"绣囊""金匣"等意象突出剪刀被赋予的华丽外饰, 后四句以"连理枝短""同心带不长"暗示其实际功能的受限。 尾联"愧铦铓"三字点睛,揭示再锋利的工具若囿于虚饰,终将失去本真价值。 诗中双关语运用精妙,"双日"既指刃光又喻时间流逝,"裁破"兼含剪断与破坏之意。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徐夤以剪刀为喻,通过对其"华贵装饰与实用本质"的对比描写, 暗讽当时社会浮华风气下工具精神的失落,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质朴刚健品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