藋藋拂清流,堪维舴艋舟。
野虫悬作饵,溪月曲为钩。
雨润摇阶长,风吹绕指柔。
若将诸树比,还使绿杨羞。
蚕妇非尧女,渔人是子猷。
湖边旧栽处,长映读书楼。
翠竹轻拂清澈溪流,足以系住小小渔舟。 野虫悬作垂钓的饵,弯弯溪月似鱼钩。 雨水滋润阶前竹影摇曳生长,微风拂过竹枝绕指轻柔。 若将众树与它相比,连绿杨也自愧不如。 养蚕妇并非尧帝之女,垂钓人却是子猷般高士。 当年湖边亲手栽竹处,竹影长映读书楼。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教学建议:可结合王维《竹里馆》、郑板桥题画竹诗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时代文人咏竹的视角差异。
全诗以"钓丝竹"为核心意象展开三重意境:首联以动态描写展现竹与水的亲密,颔联巧用"虫饵月钩"的比喻构建虚实相生的垂钓图景。颈联通过"雨润""风吹"凸显竹的柔韧生命力,尾联以绿杨为衬突出竹的高洁。最后四句转入人事,用"蚕妇""渔人"的对比和"读书楼"的意象,将自然之竹升华为文人精神象征。全诗对仗工稳处如"野虫"对"溪月",用典自然处如"子猷"之喻,体现晚唐咏物诗"体物精微,寄托遥深"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徐夤隐居福建莆田期间。唐末社会动荡,诗人借咏竹抒写隐逸之志。莆田多水竹,诗中"读书楼"可能指其故居"钓矶草堂",徐夤在此著《钓矶集》,常以渔钓意象寄托超脱世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