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开黄帝桥山冢,明月飞光出九泉。
狼藉藓痕磨不尽,黑云残点污秋天。
是谁开启了黄帝桥山的陵墓,让明月的清辉从九泉之下飞泻而出? 镜面苔痕斑驳难以磨尽,如同黑云残迹玷污了秋日的天空。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意象组合:将"黄帝冢""九泉"等神话意象与"藓痕""黑云"等自然意象叠加,营造神秘沧桑的意境 2. 时空转换:首联跨越古今的想象与后联具体物象描写形成张力 3. 双关修辞:"明月"既指镜面反光又喻指历史光明,"秋天"既实指季节又象征衰飒 4. 情感表达:通过器物之"残"反衬诗人对永恒之美的追求,体现晚唐特有的忧郁美学
诗歌以黄帝陵墓的神秘开篇,将古镜比作九泉飞出的月光,赋予其穿越时空的灵性。后联转而描写镜面斑驳的实景,"狼藉藓痕"与"黑云残点"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既写古镜历经风霜的残缺美,又暗喻历史记忆的不可磨灭。全诗在虚实交错间,完成从神话想象到现实观照的转换,体现唐代咏物诗"物我交融"的典型特征。
此诗为唐代诗人徐夤追和贾岛(字浪仙)所作。贾岛以苦吟著称,诗中多写孤寂幽冷之境。徐夤此诗通过咏古镜,融合神话意象与现实观察,表达对历史沉淀与器物沧桑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晚唐诗风中的隐逸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