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并难飞茧里蛾,有花芳处定经过。
天风相送轻飘去,却笑蜘蛛谩织罗。
苒苒双双拂画栏,佳人偷眼再三看。
莫欺翼短飞长近,试就花间扑已难。
栩栩无因系得他,野园荒径一何多。
不闻丝竹谁教舞,应仗流莺为唱歌。
第一首:蝴蝶不与难飞的蚕蛾并列,有花香的地方必定经过。天风轻轻吹送它飘远,反而嘲笑蜘蛛徒劳织网。 第二首:成双的蝴蝶轻盈拂过画栏,佳人偷偷看了又看。莫嫌它翅膀短却飞得近,想在花间扑捉已很难。 第三首:蝴蝶自由难捕捉,野园荒径处处可见。没有丝竹声谁教它起舞?应是流莺的歌声为它伴奏。
1. 结构分析:三首诗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分别从习性、形态、环境三个维度刻画蝴蝶。 2. 艺术手法: - 拟人化:如“笑蜘蛛”“莫欺翼短”,赋予蝴蝶人格色彩。 - 反衬手法:用蚕蛾、蜘蛛、佳人的行为突出蝴蝶特性。 3. 情感脉络:由对外在自由的赞美(第一首),到对生命韧性的思考(第二首),最终升华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第三首)。 4. 哲学内涵:末句“应仗流莺为唱歌”暗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诗人对自然秩序的认同。
三首诗以蝴蝶为核心意象,层层递进: 1. 自由与对比:首联以蚕蛾、蜘蛛反衬蝴蝶的洒脱,突出其“有花必至”的随性。 2. 灵动之美:第二首通过佳人视角,写蝴蝶“翼短飞长”的辩证关系,暗含人生哲理。 3. 自然之趣:末首将蝴蝶与野园、流莺结合,展现无拘无束的生命力,呼应庄周梦蝶的哲学意蕴。 全诗语言清新,善用对比(如“笑蜘蛛”“莫欺翼短”),在咏物中寄托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徐夤通过观察蝴蝶的自由灵动,反衬世俗的束缚与徒劳。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物抒怀,表达对超脱现实的向往,同时暗含对权贵争斗(如“蜘蛛织网”)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