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这根栗木手杖来自匡山顶,千百根中也难寻得如此一枝。 虽是因山中僧人赠予所得,却仍怕被山岳神灵知晓。 月光清冷映照杖上纹路,云影秋色仿佛随指尖移动。 应当好好保存它助我行走,待来日拄着它去探访峨嵋。
这首诗通过一根手杖,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手杖的珍贵,用"百中无一枝"强调其独特性。"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一句,既表达了对赠杖僧人的感谢,又流露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后两联则通过对手杖的审美描写和实用价值的肯定,寄托了诗人远游的志向。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珍贵的手杖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造物的敬畏与珍视。首联极言手杖之珍贵难得;颔联写出得到手杖后的复杂心情;颈联以精妙的意象描写手杖之美;尾联则寄托了诗人云游四方的志向。诗中"畏岳神知"的表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他日访峨嵋"则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隐逸情怀。
此诗作于唐代,是曹松答谢匡山僧人赠予栗木手杖而作。唐代文人雅士常有互赠文房四宝、手杖等物以表情谊的传统。曹松得到这根珍贵的手杖后,既欣喜又敬畏,遂赋诗以表谢意,并寄托了日后携杖远游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