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通高屋,重云翳两原。
山寒初宿顶,泉落未知根。
急雨洗荒壁,惊风开静门。
听君吟废夜,苦却建溪猿。
一条小径通向高处的屋舍,厚重的云雾遮蔽了两侧的山原。 山间寒气初袭山顶,泉水飞落却不知其源头所在。 骤雨冲刷着荒芜的石壁,疾风突然推开了静掩的柴门。 听你彻夜吟诗直至天明,连建溪的猿猴也因凄苦而哀鸣。
此诗艺术上有三大特色:一是意象组合奇特,"重云"与"荒壁"营造险怪之境;二是听觉描写突出,雨声、风声、吟诗声、猿声形成多重奏;三是炼字精准,"翳""洗""开"等动词强化画面感。情感表达含蓄,表面写访友之趣,实则通过"废夜""苦猿"暗示唐末文人普遍的精神困境,体现乱世中知识分子对精神净土的追寻。
全诗以"访"为线索,前四句写山行所见:云雾、寒山、飞泉构成清冷意境;后四句转入夜访场景,"急雨惊风"打破静谧,暗示诗人内心激荡。尾联以猿声作结,将人的苦吟与自然呼应,体现晚唐隐逸诗"清苦奇峭"的特色。动词"洗""开"用得精警,使画面充满动态张力。
此诗作于晚唐乱世,曹松屡试不第后漫游江南。诗中"山友"可能是避世隐士,诗人通过拜访记录山居之景,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自身功名无望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