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城初锁,轮蹄息去踪。
春流无旧岸,夜色失诸峰。
影动渔边火,声迟话后钟。
明朝回去雁,谁向北郊逢。
九江城的杨柳刚刚抽出嫩芽,城门初闭,车马的踪迹渐渐消失。 春水漫涨,淹没了旧日的堤岸;夜色笼罩,群山隐没了轮廓。 渔火在岸边摇曳,钟声从远处缓缓传来,仿佛在诉说未尽的话语。 待到明日大雁北归,又有谁会在北郊与我相逢?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1. 画面构建:前六句通过视觉(杨柳、夜色)、听觉(钟声)的交替描写,形成立体画面,展现诗人对细微景物的敏感捕捉。 2. 情感递进:从首联的客观写景,到尾联的主观发问,情感由隐至显,最终聚焦于羁旅孤独。 3. 时代映射:诗中“无旧岸”暗喻传统秩序的崩塌,“失诸峰”象征方向的迷失,折射晚唐文人面对乱世的精神困境。 建议结合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对比阅读,体会晚唐诗共有的历史苍茫感。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暮春江城的萧瑟之景。 首联“杨柳城初锁”以城门关闭暗喻春色将尽,颔联“春流”“夜色”用自然变迁暗示人事无常。 颈联“渔火”“钟声”以动衬静,营造空灵寂寥的意境。 尾联借雁北归反衬自身漂泊,以问句作结,余韵悠长。 诗中“无旧岸”“失诸峰”等意象,既写实景,又隐喻时代动荡下的个人彷徨,体现了晚唐诗风含蓄深沉的特点。
此诗作于唐代晚期,诗人曹松途经九江时。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诗人漂泊异乡,目睹暮春景色,触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江城的静谧与苍茫,含蓄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