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缘事了,又造石霜微。
不以千峰险,唯将独影归。
有为嫌假佛,无境是真机。
到后流沙锡,何时更有飞。
了却天涯的尘缘后,又来到石霜山这幽微之地。 不因千峰险峻而却步,只带着孤独的身影归去。 厌弃刻意求佛的虚妄,无执无求才是真谛。 待到锡杖流沙之地,何时再能见飞锡凌空?
1. 禅宗"不立文字"思想在诗中的体现 2. 唐代赠僧诗的典型结构特点 3. 佛教典故"飞锡"的文化内涵 4. 晚唐诗风与禅宗思想的交融
诗中"嫌假佛"与"真机"的对比,揭示禅宗反对形式主义的立场;"流沙锡"的意象既实写僧人云游,又暗喻佛法普度众生。尾句设问"何时更有飞",既表达对禅师再会的期待,也暗含对佛法真谛的永恒追问。全诗通过空间转换(天涯→石霜→流沙)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构建出深邃的禅境。
全诗以"缘了"开篇,奠定空寂基调。颔联"千峰险"与"独影归"形成壮阔与孤寂的对比,凸显禅师境界。颈联直指禅宗核心——"真机"在于无执。尾联用"流沙锡""飞锡"的佛典,既赞禅师修为,又留下飘渺余韵。语言简练而禅意深远。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曹松游历至石霜山拜谒德光禅师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佛教禅宗盛行,诗人借赠诗表达对禅师超脱境界的敬仰,同时暗含对世俗虚妄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