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兵火后,风景畏临门。
骨肉到时节,团圆因梦魂。
池塘营水眼,岭峤结花根。
耳纵听歌吹,中心不可论。
战火蔓延至天涯海角后,连门前的风景都令人心生畏惧。 每逢佳节,骨肉至亲只能通过梦境才能团圆。 池塘边努力寻找水源,山岭间艰难扎下花根。 纵使耳边传来歌舞升平之声,内心的苦楚却无法言说。
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维度: 1. 时代维度:联系黄巢起义后的社会现实,理解"兵火"的具体指向 2. 艺术维度:分析"池塘""岭峤"等意象群的象征意义 3. 情感维度:解读"梦魂团圆"与"不可论"之间层层递进的情感张力 建议结合韦庄《秦妇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阶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文学表达。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战乱图景:首联"畏临门"三字惊心动魄,颔联"梦魂团圆"道尽乱世亲情之痛。颈联"营水眼""结花根"的生存挣扎与尾联"听歌吹"的麻木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不可论"三字收束全篇,留下无尽悲怆。诗人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时代苦难,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主义色彩。
此诗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曹松作为寒门士子,亲历社会离乱,诗中"兵火""骨肉难聚"等意象,真实反映了百姓在战火中的流离失所,以及文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