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
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
轮时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
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璃为殿月为灯。
用红色丝线均匀串起晶莹的水晶念珠,人人都说它圆润匀称无可比拟。 如同凿断玉潭盈尺的清水,又似雕琢成金地上两条寒冰。 拨动时总怕星光惊扰佛陀,悬挂时常疑露水滴落僧衣。 几度在深夜寻觅却难寻踪迹,原来琉璃为殿月光为灯早已映照其辉。
此诗结构上“由实入虚”:前两联实写念珠的形、质,后两联虚写其神韵。艺术手法上: - 通感修辞:“两条冰”将视觉触觉互通,强化清冷感; - 禅意转化:末联将实物消融于月光琉璃中,体现“色即是空”的佛教思想; - 双重空间:人间金地与佛国琉璃殿重叠,暗示修行者精神世界的超脱。
全诗以水晶念珠为线索,通过多重比喻(玉潭水、金地冰)突出其晶莹剔透。后两联转向虚写,将拨珠、悬挂的日常动作与星、露、琉璃殿等意象结合,营造出空灵神秘的佛家意境。尾联“月为灯”更是以自然之光升华禅趣,体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诗作于晚唐,曹松游历佛寺时见僧人手持水晶念珠,有感于其纯净超凡的质感,结合佛教空明之境创作。诗中既写物之精美,又暗含对禅意的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融合世俗审美与宗教哲思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