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滕王阁春日晚望
滕王阁春日晚望
曹松 〔唐朝〕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写花
古诗译文
在这春日里登上滕王高阁,偶然眺望间,发觉太阳已渐渐西移。
江中涌起的浪涛之势仿佛与繁花盛开的江岸齐平,船帆的阴影缓缓移上了绿柳成荫的堤岸。
展开
知识点
1. 滕王阁: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滕王)所建而得名。 2. 作者曹松: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一生困顿,70多岁才中进士。诗作风格类似贾岛、孟郊,工于铸字炼句。 3. 帝子:在古代诗文中常指帝王之子。此处“帝子阁”即滕王阁,是对滕王阁的一种雅称。 4. 对仗:诗歌创作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即是典型的对仗句。
展开
古诗注解
凌春
: 登临于春日。凌,升,登。
帝子阁
: 指滕王阁。因滕王是帝王之子,故称。
偶眺
: 偶然眺望。
日移西
: 太阳西斜。
浪势平花坞
: 江浪的势头(高度)仿佛与长满花木的江岸齐平。花坞,指四周高起中间低洼的花木深处,此处可理解为江岸花丛。
帆阴上柳堤
: 船帆的阴影映上了柳树成行的堤岸。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前两句叙事,点明登临之事与时间推移;后两句写景,描绘眼前所见。其次,赏析诗歌的炼字之妙,如“凌”字体现登临的主动性,“平”和“上”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浪涛与帆影的动态美感。再次,体会诗歌的意境,前两句的“偶眺”带有一种闲适与偶然性,后两句的景物描写则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日江景图,但“日移西”又为这幅画面染上了一丝黄昏的惆怅色彩。最后,可以联系滕王阁的文化内涵,思考诗人登临此名楼时可能产生的怀古之情或人生感悟。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滕王阁春日晚望图。首句“凌春帝子阁”点明地点、时令与事件,一个“凌”字显出高阁的气势。次句“偶眺日移西”则在不经意间交代了时间已至傍晚,暗含时光流逝之感。后两句对仗工整,写景精妙:“浪势平花坞”是远眺江面之景,将动态的“浪势”与静态的“花坞”相联系,想象奇特,写出了春水上涨、江面开阔的景象;“帆阴上柳堤”则视线稍近,描绘帆影缓缓移动,爬上柳堤的细节,静中有动,意境悠远。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层次分明,于宁静闲适的暮色中透露出淡淡的时光感喟,韵味深长。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曹松于春日登临滕王阁时所作。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天下,成为文人墨客登临咏怀的胜地。曹松生活在晚唐,一生坎坷,屡试不第。他登临此阁,面对浩渺春景,心中或许既有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也暗含了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感慨。诗歌捕捉了春日傍晚阁上所见的宁静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展开
作者信息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古诗数量:
157
名句数量:
539
作者其他古诗
1
己亥岁二首
1.1万阅读
2
己亥岁二首
1万阅读
3
南海旅次
1万阅读
4
寒食日题杜鹃花
1万阅读
5
夏云
1万阅读
6
将入关行次湘阴
1万阅读
7
客中立春
1万阅读
8
观华夷图
1万阅读
9
赠华阴李明府
1万阅读
10
题僧松禅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