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碎琅玕意有馀,细泉高引入香厨。
山僧未肯言根本,莫是银河漏泄无。
劈开翠竹引泉心意犹未尽,细细的清泉被高高引入香厨。 山中的僧人却不肯透露泉水的源头,莫非是银河的水泄漏到了人间?
1. 曹松为晚唐诗人,诗风清瘦,多写隐逸题材 2. "银河"意象在唐诗中常象征高洁、永恒 3. 唐代山寺经济多自给自足,引泉是常见生活场景 4. 该诗押平声虞韵,符合近体诗格律要求
全诗四句,采用"起承转合"结构: 起句以劈竹引泉的动作破题,"意有馀"暗示心境; 承句具体描写泉水引入香厨的过程; 转句通过僧人缄言制造悬念; 合句以夸张想象收束,余韵悠长。 诗中"细"与"高"、"言"与"泄"等字眼形成巧妙呼应,体现诗人炼字功力。
1. 意象运用:以"劈碎琅玕"开篇,竹与泉的意象交织,突出自然之趣。 2. 留白手法:僧人"未肯言根本",引发对泉水源头的遐想,含蓄隽永。 3. 浪漫想象:尾句将山泉比作银河泄漏,由实转虚,境界全出。 4. 禅意寄托:通过寻常的引泉小事,暗喻佛法如清泉滋润人心。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曹松游历山寺时,见僧人引泉水入厨,被其清幽意境所感而作。 唐代佛教兴盛,山寺多建于幽静之处,僧人常引山泉生活,诗中既写实景又暗含对超然世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