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几竿青翠的竹子形如蛟龙,挺拔的姿态注定要在此地生长。 无数的野花无法在此绽放,半山的寒意与春光争抢着山色。
首句以“龙形”写竹的非凡气度,次句“须教”强调其生长环境的必然性。后两句转入环境描写:野花难开暗示山势险峻,而“寒色与春争”用拟人手法,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画面。全诗仅28字,却通过意象叠加(竹、龙、野花、寒色)构建出多维意境,体现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深刻观察。
全诗以竹为核心意象,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其坚韧特性。“拟龙形”赋予竹以神性,“野花开不得”反衬竹的顽强,“寒色与春争”则深化了孤寒与生机的矛盾。语言简练,意境清冷,体现了晚唐山水诗追求奇崛的审美倾向。
此诗为唐代诗人裴说所作,描绘春日山中的竹林景象。裴说生活于晚唐,诗说生活于晚唐,诗风清冷峭拔,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孤高之情。诗中“半山寒色与春争”既写实景,也暗喻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