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兴化高田院桥亭
题兴化高田院桥亭
未知 〔唐朝〕
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
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
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
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
写风
惜别
古诗译文
来到这溪边的亭台上,才恍然觉得浮生虚妄。
山野的僧侣尚且惜别,游客也留恋忘返。
月光洒满千山,一片静谧,清风中传来细微的磬声。
何时能摆脱尘世的劳役,我愿拄杖踏履与你相依相伴。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山水诗:注重自然意象与心灵感悟的结合,本诗是典型代表。
2. 佛教文化影响:诗中“野僧”“磬”等元素反映唐代文人与寺院的密切关联。
3. 修辞手法:对比(如“浮生”与“静境”)、以动衬静(“一磬微”反衬山静)。
4. 地理信息:兴化在唐代属福建地区,高田院应为当地寺院,体现地域文化。
5. 体裁特点:五言律诗,严守平仄对仗,中二联工整匀称。
展开
古诗注解
溪亭
:溪水边的亭子,指兴化高田院的桥亭。
浮生
:指虚浮不定的人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
野僧
:山野中的僧人,体现超脱尘俗的氛围。
千岩
:泛指群山,形容山峦重叠的景象。
一磬微
:磬是寺院中用的打击乐器,“微”形容声音清幽细微。
尘役
:尘世的劳役,指仕途或世俗事务的束缚。
杖履
:拄着拐杖、穿着鞋子,代指隐居漫游的生活。
展开
讲解
本诗通过游览寺院桥亭的体验,传达了对人生虚浮的觉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讲解时可重点分析:首联的“浮生”一词源自道家思想,奠定全诗超脱基调;颔联用“惜别”“忘归”暗示景物之美;颈联以视觉(月满千岩)与听觉(风清一磬)的细节营造禅境;尾联的“尘役”暗指官场束缚,而“杖履”象征自由,呼应首联的“觉非”。整体上,诗作由实景入虚境,逐步深化主题,适合结合唐代隐逸文化进行解读。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溪亭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的悟道之情。首联“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直抒胸臆,点出环境对心灵的启迪;颔联“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通过僧人与游客的反应,侧面烘托景致的迷人;颈联“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以工笔描绘夜景,月光与清风、岩静与磬微构成空灵意境;尾联“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则升华主题,表达归隐的渴望。全诗语言简淡,意境幽远,将禅意与山水融合,体现了唐代山水诗追求自然与本真的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所作,题为《题兴化高田院桥亭》。从内容推断,诗人可能是一位仕途奔波或深感尘世疲惫的文人,在游历兴化(今福建莆田一带)高田院时,被山中桥亭的清幽景致和僧人的淡泊生活所触动,因而题诗抒怀,表达对超脱尘俗、归隐自然的向往。唐代佛教兴盛,寺院常成为文人暂避喧嚣、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此诗正是这种心境下的产物。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