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驾避星回,波罗毗勇猜。
河润冰难合,地暖梅先开。
下令俚柔洽,献賝弄栋来。
愿将不才质,千载侍游台。
帝王的车驾为避星回节而返回,波罗毗勇的勇士们心生猜疑。 河水滋润却难结冰,大地温暖梅花已先绽放。 下令安抚俚柔百姓,弄栋之地献上贡品而来。 愿以我这微不足道的资质,千年侍奉在这游赏的高台。
本诗需注意三个维度:一是"避风台"作为政治符号,象征南诏王权对唐文化的接纳;二是"河润冰难合"的隐喻,表面写地理特征,实则暗指南诏虽受唐文化浸润(河润)仍保持独立性(冰难合);三是献賝仪式的描写,反映唐代"羁縻政策"下边疆与中央的物资往来。诗中"法驾""下令"等词体现汉制影响,而"波罗毗勇"等称谓保留本族特色,这种二元性正是南诏文化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南诏风物:首联"避星回"点明节令特色,"猜"字微妙传达民族隔阂;颔联"冰难合""梅先开"通过气候差异凸显地域特征;颈联展现民族治理成效;尾联谦辞中暗含政治智慧。诗中"波罗毗勇""俚柔"等音译词保留异域色彩,"河润"对"地暖"的工对体现唐诗格律影响,是研究唐代边疆诗歌的珍贵样本。
此诗作于南诏归附唐朝时期(约8-9世纪),"骠信"为南诏王称号。诗中描绘南诏星回节时,王驾驻跸避风台的场景,反映南诏与唐朝的文化交融。作者可能是随行官员或南诏文人,通过"河润冰难合"等意象暗喻南诏虽臣服却保持独特文化,末句表达对中央王朝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