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围绕重游道观展开,核心情感是“哀”。这份“哀”源于多重对比。首先是空间上的对比:幽寂古老的道观(寒云、古木、星台)与渺不可寻的仙踪对比,环境虽在,仙迹已渺。其次是身份上的对比:诗人的“凡骨”与所追寻的“仙踪”对比,凸显了人与仙、俗与圣的鸿沟。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对比:“二十年前”的旧游与“一千年内”的未归形成巨大张力。这里的“一千年”并非实指,而是一种夸张和象征,既表达了仙人世界时间的漫长(相对于人间),也透露出诗人重游时强烈的物是人非、时光飞逝之感。仿佛自己二十年的离别,在这充满仙气的场所中,漫长得如同千年。整首诗通过层层对比,将个人的人生体验置于广阔的时空和仙凡背景之下,使简单的重游题材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