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古观坛西角,千尺鳞皴栋梁朴。
横出一枝戛楼阁,直上一枝扫寥廓。
白石苍苔拥根脚,月明风撼寒光落。
有时风雨晦暝,摆撼若黑龙之腾跃。
合生于象外峰峦,枉滞乎人间山岳。
安得巨灵受请托,拔向青桂白榆边安著。
灵溪古观坛的西角,有一棵千尺高的老松,树皮如鳞片般皴裂,树干粗壮如栋梁。
它的一根横枝斜出,仿佛要触碰楼阁;另一根直插云霄,似要扫荡天际。
树根盘踞在布满白石和苍苔的地上,月光下寒风摇撼,洒落清冷的光辉。
有时风雨交加、天色昏暗,松枝摇摆如黑龙腾跃。
它本应生长在仙山幻境,却徒然滞留于人间的山岳。
怎能让巨灵神应我所请,将它移栽到青桂白榆的仙境旁?
1. 道教意象:诗中"古观""象外""巨灵"等词体现唐代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2. 咏物传统:继承魏晋咏物赋的托物言志手法,但更重精神气韵
3. 对仗技巧:二三句"横出"对"直上","戛楼阁"对"扫寥廓"的工整对应
4. 唐诗气象:典型盛唐诗歌的雄浑风格与空间拓展意识
这首诗需要从三个层面解读:
表层:生动描绘古松的形态特征,运用"鳞皴""寒光落"等质感描写增强画面感。
中层:通过环境烘托(月夜、风雨)和神话联想(黑龙、巨灵),将普通松树升华为具有神性的意象。
深层: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既无法舍弃尘世羁绊,又强烈渴望超脱。结尾的"安得"之问,实则是无解的永恒追问。
教学建议:可结合李白的《南轩松》对比教学,体会盛唐与中唐咏物诗的风格差异。
全诗以夸张笔法塑造古松意象:
1. 空间张力:通过"千尺""扫寥廓"等纵向拉伸与"横出一枝"的横向拓展,构建宏大立体空间感。
2. 动静结合:月下静景与风雨中"黑龙腾跃"的动势形成强烈对比。
3. 双重象征:既体现松树"岁寒后凋"的传统品格,又赋予其道教"飞升"的仙家气质。
4. 结句奇想:末句突发移植仙境的幻想,突破现实桎梏,体现唐代诗歌特有的浪漫想象。
此诗为唐代佚名道士或隐士所作,借灵溪道观旁的古松抒怀。唐代道教兴盛,山水诗与隐逸文化交融,诗人通过描绘松树的超凡姿态,暗喻自身困顿尘世却向往仙境的心境。古松的"枉滞人间"与"合生象外"的对比,折射出唐代文人常见的出世与入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