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门前客,闲眠岁又残。
连天数峰雪,终日与谁看。
万丈高松古,千寻落水寒。
仍闻有新作,懒寄入长安。
门前潦倒的过客,闲卧间又见岁暮寒天。 连日积雪覆盖群峰,终日寂寥可与谁共赏? 万丈古松巍然挺立,千丈飞瀑寒意凛然。 听闻你又得新诗作,却懒将佳句寄往长安。
1. 唐代僧人常以"上人"尊称 2. "寻"为古代计量单位,常用于描写山势 3. 长安在唐诗中多具象征意义 4. 数字对(三/五/千/万)是唐代山水诗常见手法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1. 空间对比:门前潦倒客与万丈高松形成垂直空间的强烈反差 2. 色彩运用:通篇未着颜色字,而雪白松青的冷色调跃然纸上 3. 情感张力:表面写懒寄诗作,实为对长安红尘的彻底否定 建议结合贾岛《寻隐者不遇》对比阅读,体会唐代方外诗的独特韵味。
全诗以"潦倒"起笔,以"懒寄"收束,通过雪峰、古松、寒瀑等意象构建出孤高绝俗的意境。颔联"与谁看"三字尤妙,既写自然之寂寥,又喻知音难觅。颈联数字对仗(万丈/千寻)凸显庐山气象,尾联"新作"与"懒寄"的矛盾,深刻展现隐逸者傲世独立的精神姿态。
此诗应为晚唐隐士或落魄文人所作。时值岁末寒冬,诗人独居庐山脚下,见雪峰松瀑而思方外友人。末句"懒寄长安"暗含对功名的疏离,反映唐末士人逃避乱世、寄情山水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