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杨克俭池馆
题杨克俭池馆
未知 〔唐朝〕
经旬因雨不重来,门有蛛丝径有苔。
再向白莲亭上望,不知花木为谁开。
写雨
写花
古诗译文
因为连续多日的雨水,我未能再次造访那座池馆。
门前已结满蛛网,小径也长出了青苔。
当我再次站在白莲亭上眺望时,
却不知这些盛开的花木究竟为谁而绽放。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池馆文化:唐代文人雅士常建造私家园林,池馆是其中重要的景观建筑 2. 白莲的象征意义:在佛教中代表纯洁,在文人诗中常喻高洁品格 3. "蛛丝"意象的运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荒凉、孤寂的氛围 4. 唐代佚名诗作:现存唐诗约5万首,其中近1/3作者不可考
展开
古诗注解
经旬
:十天左右,泛指一段较长的时间。
白莲亭
:池馆中的一处亭台,可能因种植白莲而得名。
花木为谁开
: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 空间转换:由外(门径)到内(白莲亭)的视角移动,形成完整的画面感
2. 对比手法:昔日热闹的池馆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
3. 设问收尾:以“不知”作结,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4. 情感表达: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学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荒寂的池馆图景。
首句“经旬因雨不重来”点明时间跨度与阻隔缘由;
次句“门有蛛丝径有苔”通过蛛网、青苔的细节描写,暗示人迹罕至;
后两句转入抒情,白莲亭上的眺望与“花木为谁开”的设问,将景物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
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唐诗“含蓄蕴藉”的典型特征。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作者不详。诗中描绘的池馆主人杨克俭可能是一位隐士或文人雅士,诗人曾是其座上客。因连绵阴雨阻隔,诗人久未到访,重游时发现池馆已显荒凉,触景生情而作此诗,表达了对友人、时光或过往的怀念之情。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