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何必在庭萱,是事悠悠竟可宽。
酒病未能辞锦里,春狂又拟入桃源。
风吹杨柳丝千缕,月照梨花雪万团。
闲泥金徽度芳夕,幽泉石上自潺湲。
何必非要在庭院种植萱草来忘忧,世间万事悠悠,终究可以看开。 酒醉的病态虽未痊愈,却不愿离开这繁华的锦里;春日狂放的心绪,又打算去往桃源般的仙境。 微风吹拂杨柳,千缕丝绦轻舞;月光映照梨花,如万团白雪般皎洁。 闲来轻抚金徽琴,度过这芬芳的夜晚,幽静的泉水在石上自然流淌。
本诗以“春夕”为时空背景,采用“起承转合”结构:首联提出忘忧之道,颔联承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颈联转而写景烘托心境,尾联合于闲适自得。艺术上,善用意象对比(庭萱/自然、锦里/桃源),炼字精准(“泥”字活现抚琴之态)。情感表达含蓄,通过“未能辞”“又拟入”等虚词,展现唐代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在仕隐之间的挣扎与调和。
全诗以“忘忧”开篇,通过对比庭萱与自然之乐,展现豁达心境。颔联“酒病”“春狂”矛盾交织,体现诗人既留恋红尘又渴望超脱的复杂心理。颈联写景工丽,“丝千缕”“雪万团”以夸张手法描绘春夜美景,动静相宜。尾联“闲泥金徽”“幽泉潺湲”以悠然琴声与自然天籁收束,烘托出物我两忘的意境。语言清丽,虚实相生,颇具晚唐诗风。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背景不详。从内容推测,诗人可能身处繁华都市(如锦里),却向往自然隐逸的生活。诗中“春夕”点明时节,寓兴抒怀,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