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微风隔画帘,金炉檀炷冷慵添。
桃花满地春牢落,柳絮成堆雪弃嫌。
宝瑟不能邀卓氏,彩毫何必梦江淹。
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
微风细雨透过画帘轻拂,金炉中的檀香懒得再添。 桃花凋零铺满地面,春日显得寂寥;柳絮堆积如雪,却遭人厌弃。 无需弹奏宝瑟去吸引卓文君,也不必执彩笔梦见江淹。 宦途的牵绊与归隐的兴致不必互相干扰,无论是官场的旌旗还是渔舟,都未曾厌倦。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意象对比鲜明,如“桃花”的绚烂与“牢落”、“柳絮”的轻盈与“弃嫌”;二是用典自然,“卓氏”“江淹”暗含对世俗价值的否定;三是情感递进,从景物描写到人生感悟,最终升华至超然境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唐代诗歌“以景结情”的手法,并联系盛唐以后文人心态的变化,理解“芳春”标题与内容的反差设计。
全诗以“芳春”为题,却写暮春凋零之景,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首联以“微雨微风”“金炉冷慵”营造慵懒寂寥的氛围;颔联“桃花”“柳絮”的意象对比,强化了春尽的哀婉。后两联用典抒怀,“卓氏”“江淹”反衬诗人对功名文采的淡泊,尾句“隼旆渔舟总未厌”则点明超脱仕隐对立的豁达。语言清丽,意境含蓄,展现了唐代文人典型的精神世界。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所作,具体背景不详。从内容推测,诗人可能身处仕途,却对官场生活感到倦怠,转而向往隐逸。诗中通过暮春景象的描绘,流露出对人生选择的矛盾与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普遍存在的“仕”与“隐”的心理挣扎。